……
【日俄战后,天下皆谓日以立宪而胜,因此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出洋,考察日本及欧美诸国宪政。】
【次年,五大臣归国,力陈立宪的好处。当时朝臣及各省疆吏、驻外使节,也多主张变法。】
【三四年间,所举办者,不下数十事。诸如改书院为学堂,废止科举,西法练兵以及裁汰冗员等。】
【而慈禧也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
……
{她以为立宪是集中皇权,最后问了曹汝霖才知道,立法的中心强调的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人都要遵守宪法。}
{领导的中心指的是人民有选举权,议员代表人民的利益。}
{行政的中心指的是总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权柄。}
{这些,与载泽跟她说的完全不同。她肠子都悔青了。}
……
大明。
朱元璋紧锁眉头,他合计着这立宪。
虽然寥寥几语,但他也知道立宪的本质是扩张民权,而非重塑君权。
问题就在这儿了。
没有皇权的皇帝,那还是皇帝吗?
还有科举废除。
与朝廷的官员集团对接的统治术,就是以科举为核心的功名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给所有读书人提供一种幻象,让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中枢当中。
科举的取士标准完全掌控在朝廷手里,就能起到在思想上、学问上规训读书人的目的。
可以批量制造思想、立场与见识皆符合朝廷需要的士人。
而废除科举制,没了科举制,朝廷要想把统治术继续下去,就需要寻找一种新事物来替代功名体系。
“那要用什么?”
“让宪法包庇皇权?”
……
【慈禧宣布预备立宪后,民间成立了许多以研究立宪为宗旨的社团,如政闻社、宪政讲习会、预备立宪公会、国会期成会等。】
【这些社团时常互通声气,发起各种加速改革的请愿活动。】
【1907年9月,宪政讲习会会长熊范舆等人曾联名向清廷呈递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成立民选议院。】
【其他社团纷纷效仿跟进,河南、广东、江苏、安徽、直隶、奉天、吉林、山东、山西、浙江等省均于1908年派出士绅代表赴京上书请愿。各省在请愿书上签字的士绅皆有数千人之多。】
【慈禧不喜欢这些请愿运动,因为这代表事情正在走向失控。】
【1908年3月11日,慈禧钦点制定《结社集会律》颁布。该律为政事结社设置了种种程序上的障碍。如:
无论室内室外集会,均须由倡始人携带详细资料前往巡警官署申请批准;常备(续备、后备)军人、巡警官吏、僧道、教师与学生等均不许参与政事结社和政论集会。】
【结社人数不许超过一百人,集会人数不许超过两百人。】
【集会时,巡警官署可以派人到现场监察,监察者在会场拥有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