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69中文网>鸳鸯债 > 兄与妹(第3页)

兄与妹(第3页)

离别那日,七岁的萧肃抱着襁褓哭湿了半边衣袖,李锦期似乎也像是知道要分开了,也哇哇哭个不停。

温宜苏也很舍不得李陶陶,就干脆认作义女,疼爱的很;师父也收她做徒弟,李锦期那个小白眼狼为了平衡关山月和褚景诚,也不再叫他“哥”,而是改叫“师兄”了,但是有时也会私底下偷偷叫。

只是后来好景不长,一切都像是早就命中注定,一个又一个的至亲之人从他们身边离开。

那些人甚至没能等到两个孩子一起长大。

师兄师姐照顾两人颇多,但是萧长敬却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原来养大一个孩子,还挺难的。

不,是太难了。

所以,萧长敬温柔的望着那尊白玉碑,内心祈祷母亲在天上保佑,让他的妹妹平安健康无事的长大吧。

一辈子,也别有什么忧愁。

因为她实在是,过的太苦了。

夜风微凉,吹回他十四岁的夜晚。

灵堂的白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十四岁的萧长敬跪在棺椁前,脊背挺得笔直。宁王府的朱漆大门第一次显得如此空旷,连脚步声都有回音。

“哥哥。”

一双小手突然从后面环住他的脖子。李锦期不知何时溜进来,小小的身子裹在素麻孝服里,像只雪做的团子。她跪到萧长敬身边,对着宁王妃的牌位认真磕了三个头。

“我替干娘照顾你。”八岁的小姑娘说得郑重其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先吃块桂花糕。”

小手抹去了萧肃的眼泪。。

那夜灵堂的烛火明明灭灭,照见两个孩子依偎的影子。三日后,李戡将军亲自来宁王府接人,玄铁铠甲在晨光中泛着寒芒。一堆人站在大门那处,有李氏夫妇、李之虞、师兄和李锦期。

李锦期对他伸手,他听见小丫头对自己说:“哥哥,我们回家。”

那时李家已经是站在峰尖浪口了,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先将他接到李家。李戡自己一个人扛着朝堂上那些白花花的折子,两眼一闭,充耳不闻,也从未将此事带回到家里,他就是怕这事回传到萧长敬耳朵里,让那孩子胡思乱想。

大人的阴谋诡计,不能算到孩子身上,那是李戡的底线。后来,也成了萧长敬的底线。

来到李家的第一顿饭,很丰盛,萧长敬记得很清楚。

“家里饭菜比不得王府。”王令仪夹了块红烧肉放进萧长敬碗里,“肃儿莫要嫌弃。”

王令仪的袖口处沾着灶间的烟火气。那肉炖得酥烂,甜咸适口——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干娘特意向厨娘学的江南做法,和母亲的味道一模一样。他也从未忘记自己吃下去时,王令仪眼里隐隐的期待。

校场上,李戡会教萧长敬和褚景诚调整剑势。而每到放课时,总能看到李之虞抱着手炉立在学堂外的老槐树下,裙角沾着未化的雪。

最欢喜是李锦期从外头游历归来的时候。小丫头风尘仆仆冲进院子,包袱里装着会叫的竹蝉、能浮水的铜鱼,还有边塞集市买的胡人面具。有一回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陶埙,说是跟师父在古墓边上捡的,吹起来像极了塞外的风声。

他那时候真的很幸福,李家的人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孩子一样对待,那一年,他有了爹娘,还有了姐姐,有了兄长,有了妹妹,有了家。

那宅子确实不大。西厢房的书案要和李之虞、褚景诚共用,练武时也会常常撞到院里的梅树。可每当暮色四合,灶间飘出饭菜香,王夫人唤着“孩子们吃饭了”的声音,总让萧长敬觉得,屋檐下的灯火比王府的夜明珠还暖。

那时的日子,仿佛如流水般细腻温柔,波澜不惊,只是偶尔会泛起一点点涟漪。过了这种日子,没有哪个人会喜欢孤独的生活,萧长敬是,李锦期也是。

他不想她要什么功成名就,悬壶济世,流传千古,就当一个普通的、快乐的小蠢货妹妹就行。

那样就好,就很好;只要好好活着,就很好了。

萧长敬对着白玉碑拜别,转身之时,眼中的温存不复存在。

只是后来某一天,皇帝很突兀的将他召进宫,与他说了些事,其实即使他不说,萧长敬也能隐隐猜到,但毕竟亲口说出的和猜测的不一样。

那夜,萧长敬从御书房出来后,再也没去过李家,连李氏夫妇的忌日也未曾前去祭拜过,只是总派人给李之虞和李锦期送钱财、衣帛。。。。就是没再去看过她们一次。

直到那夜李锦期的突然到来。

没有责怪他为什么不来看他,没有生气、没有询问。还是像过去那般,似乎他们之间从未有过隔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