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席话让傻柱皱起眉头。
“唉……随你便吧,我最近两天脑子浑浑噩噩的,还没回过神来呢。”
刘玉华又说,“再说了,今天早上去借东西,贾大妈就连两个盘子都舍不得借,我才进门第一天,好像也没惹着她吧?”
“得了得了,别说了,我去轧钢厂加班,晚上的事情你自己处理吧!”
“随便你了,明天跟着我去娘家就是!”
看着傻柱走了,娄晓娥笑着问道,“玉华,柱子不回来你不担心吗?”
刘玉华不屑一顾笑了笑,“担心什么啊?反正秦姐又没跟他一起去加班,昨晚他就折腾够受的了,让他避避也好。
哈哈哈哈哈……”
“你的胆子可真大!”
第二天上班开始。
李副厂长把林祯请进办公室,商议扩大生产的事情。
原本计划建一座新的车间专门用于生产太阳灶,但上层没有通过。
毕竟现在工业主流方向依旧倾向于重工业。
像太阳灶这种新型家用产品的研发不在资助的范围内。
若非轧钢厂工程师所提出,这款产品压根不会在轧钢厂问世。
这几乎阻碍了钢铁行业的生产进程。
最终还是大领导极力赞成,上级才勉强批准轧钢厂进行试产。
待观察该产品在社会的实际反响后再决定是否投入大规模量产。
因此,李副厂长原本计划新建厂房的设想落空了,只能挪出一间小库房当作车间使用。
并且人员配置限制在五十人之内。
同时设置了期限,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制造出首台样品。
否则就会即刻停止此项目,重新回归重工业生产。
好不容易接到一个新项目的李副厂长,怎会舍得轻易放弃。
“小林,如实告诉我,你觉得这个东西以后是否可能在全国推广?”
林祯点头肯定地说:“不只是全国,我敢断言,全球都会争相效仿。
这个设备只有制作成本而没有使用成本,只要有太阳就能运作,太阳所提供的能量远比石油和煤炭要丰沛得多,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目前唯一的挑战在于能源转换方面,但我相信未来各国都将开发太阳能领域。”
林祯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前世的时候,他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小学课文——
题目是《外婆家的新厨房》,讲述的就是八十年代曾风靡一时的太阳灶。
不过因为当时的太阳灶整体沉重、转动不便、且玻璃脆弱易损难以更换等问题,很快被市场淘汰。
然而太阳灶并未就此完全退出舞台,而是逐步演变成轻便易携的形式。
即使后来液化石油气逐渐普及,
太阳灶也并未消失,仍然活跃于偏远边境地区以及牧民家庭中。
若林祯能在六十年代就解决八十年代太阳灶的弊端,定能在国内掀起一阵持续至九十年代的热潮。
李副厂长同样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自是对林祯关于太阳能前景的分析深信不疑。
“我很清楚太阳能的重要性,真正忧虑的是能量转化效果的问题。
现在已经进入深秋时节,要是研制出来的太阳灶无法在一个小时内烧开一壶水,整个项目就会被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