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未来大业既成,你便是我的大理寺卿。”她凝望崔令仪,又道,“不,大理寺卿可不够。我听谢珩回禀,说你提出构建监察司法的愿景,直接隶属皇帝,不受百官辖制。我看这个监察司,非你莫属。”
崔令仪闻言立即跪下:“多谢殿下知遇之恩,臣女愿为殿下身先士卒,效犬马力,以此报之。”
她仰起头,隔着一池红莲望着长公主的眉眼,四目相接之间,满池红莲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崔令仪踏出长公主府时,谢珩正在门口等候她。
一见到她他便追问:“长公主见你做什么?她有没有为难你?”
却听见她难得郑重地叫他的名字:“谢珩。”
他一怔。
“你究竟是太子殿下的人,还是公主殿下的人?”
谢珩望着她,许久才反应过来。他无言失笑:“怎么,如果我是太子殿下的人,你便要跟我划清界限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崔令仪道,“我白日里听太子殿下说,你给他讲了很多案子,就连葛二牛案都跟他说了。今晚又听长公主说,你给他讲了我监察司的构想。谢珩,我想知道你是什么人,你站在哪一边。”
谢珩望着她,夜色里她眼里流露出一点疲倦,权谋争位实在是累人的,他本不愿让她沾染,但他应该明白的,他护不住她,她需要更强有力的靠山,她不可避免要被卷进皇家储位的争夺里。
他听到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她倾诉,但他忘记了自己对她说了什么,也没听见自己在对她说什么。
“想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或许我得先跟你说说我的母亲。”
“我母亲是金陵穆家的女儿。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些攀附了,但她实际是当今皇后的胞妹,无论是公主还是太子,他们都与我是表亲。”
“我母亲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他是天全十二年的进士。我外祖彼时榜下捉婿,相中他娶我的母亲,见他家境贫苦,还给我母亲陪了许多嫁妆。母亲出嫁那日,可以说是十里红妆。”
“起先我父亲还待她很好,等她有了我,父亲便提出要纳妾。母亲方才知道,父亲在家乡早有心仪之人,本来约定等父亲高中便成婚,谁知父亲却被外祖父相中了。”
“父亲舍不下富贵、有权势的外祖父,舍不下年轻貌美的母亲,却也舍不下远在家乡的心上人。母亲性格和婉,最终可怜那女子无端端等了父亲这许多年,还是点头答应让她进门。”
“谁知那女子并不好相与,她进门之后先是仗着父亲的宠爱夺取管家之权,将我们母子赶去偏远的院落。而后她有孕,为了让她儿子成为唯一的继承人,指使下人给我下毒,却不成。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给我骑惯的小马下毒致其狂暴,显些把我甩下马背。母亲为了保护我,去求了皇后娘娘,求她把我接进宫中做太子伴读,却绝口不提自己在府中受苦。”
“你也知道公主殿下颇得陛下爱重,允她与皇子一同进学。皇后那时见我年岁太小,让他们姊弟照拂于我,也是从那起,我与他们熟悉起来。你如今问我究竟是谁的人,我只能说还没到我站队的时候。若有一日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朝野必将动荡,血流将如江河。”
崔令仪追问:“那夫人……也就是你母亲,她后来怎么样了?”
谢珩失笑:“我以为你不会感兴趣。”
“我母亲是个在传统女德教育下成长出来的人,跟你教的那些女德不同,她是真的凡事可以忍让,打落牙也往肚子里咽。那女子无论如何羞辱她她也不反抗,甚至多次见到皇后与外祖父都不肯告状,我也问过她要不要和离,她却斥我不孝。”
“罢了她又说,《周律》之中又有哪条法律能允许女人和离呢?我从那日起才开始读《周律》,我才知道世间诸多不平之事可以从《周律》中找到解法。可确实又有连《周律》都解决不了的,比如我母亲的苦难。”
“后来我母亲抑郁成疾,过身了,她死时才二十八岁。”
崔令仪问:“那令尊怎么样了?”
“我自母亲去世后以跟他没什么往来。”谢珩冷淡道,“如今我已官至大理寺少卿,他还在翰林院做一个六品小官,每日读书修史,也算乐得自在。”
“那他没有再找过你吗?”
“想他也无颜再面对我。”谢珩道,“母亲去世之后,公主和太子一起陪我去讨要母亲的嫁妆,他不敢不给,却不想其中有相当规模的金银宝物不见了。最终是那女人站了出来,说是她挪用了,如今她一没钱二没物,要么我们就这么抬回去,要么就带着她的命一起走。”
“我母亲新丧,无意于她争辩。我们将剩下的嫁妆一起带回穆府,想必外祖父也很后悔当初为何将母亲许嫁给我父亲,想必他如果知道父亲待母亲不好,是无论如何也要教她和离的。但是逝者已矣,我们如此不相往来,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那女人没有想到,谢家的荣辱并不系在你父亲身上。你母亲去世了,她就什么都得不到了。”崔令仪叹道。
谢珩垂眸看向崔令仪:“崔令仪,或许你早生个二十年,我母亲就不会死了。”
崔令仪一时不知该怎么安慰他,许久她向他张开怀抱。
“来,我抱你一下。”她道。
谢珩一怔。
她却不由非说将他按在自己的怀中。许久她道:“但我想,你母亲不对外讲你父亲待她不好,并不是因为她传统,也不是因为她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