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没过一会儿,阿扎提找来的向导就来到这里,带着陈松出门去考察。
这一路上,这名向导都非常开朗善谈,讲解起各个地方的特色和特产来也头头是道,显然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给陈松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和价值。
通过了解,陈松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鲁莽了,想要在疆省建造加工厂并不难,但难的是交通!
如果想保持产品的品质、口味等统一,最好就是把原材料弄来,在自己的工厂里按照统一的配方和流程进行加工。
但有些出产畜牧产品的牧场,距离乌市太远了!
就比如有人宰了一头羊,想要运到乌市来卖给陈松,路上要好几天的时间,羊肉早就臭了。
还有牛奶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如果让他们做成肉干或奶酪,再运过来,虽然保质期是会长一些了,但每家每户的做法、工艺、调料、味道可能都存在差异。
这也就导致做出来的产品,口味没法保持统一。
如果你是一名顾客,买陈松家的肉干,可能这一包的肉干就比较咸,下一包的肉干可能就很淡,还有的是辣的,完全就像开盲盒一样,你会喜欢吗?
也有的人就说了,那你不会不宰杀吗?或者先不挤奶吗?等把活着的牲口赶到陈松的工厂这边来之后,再进行宰杀或挤奶,然后由陈松的工厂立马加工,不就不用担心保质期不够长的问题了吗?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的牧场有可能距离这边上千里!
你如果只卖一头或两头的话,还不够你在来回的路上浪费时间的呢,这个时间成本太高了。
而且你能保证这一路上不会有牲口病死吗?你能保证这一路上都能找到足够的草料去喂养这些牲口吗?
还有,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成本得多高啊?
如果牧民们要价低了,人家不够本啊,这一路上风餐露宿,还冒着在野外遇到狼群的危险,好不容易把牲口群赶到乌市了,结果却卖不上一个好价格,那谁还干了?
但如果陈松给他们的价格太高的话,他自己的成本就会变得很高,那么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加上运费,到了东部地区就变成天价了,没几个老百姓能消费得起。
所以。。。。。。
就很矛盾,很纠结。
在得知这些困难之后,陈松都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因为困难比他想象得还要大,问题比他想象的更加严重,投入的成本很高,但收到的效益却不一定好。
陈松甚至都想等着几十年以后,等交通环境改善了之后,再过来建厂子、做生意了。因为就目前来说,当地的经营环境太差了。
先不说陈松在当地投资建厂子的事,哪怕就是陈松从东部地区运了货物过来卖,也很费劲。
因为加上运费以后,这些产品的价格肯定比东部地区还要贵,但当地人却没有钱,甚至还有可能以物易物,所以根本就卖不动。
陈松也是头疼了,唉,这地方现在根本就不适合经商嘛!
想来想去,陈松只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还真就是以物易物!
比如,陈松从东部地区运了收音机过来,在疆省这边,一只成年羊的价格是20元,那就能用10只羊换一台收音机,50只羊换一台自行车,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