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好几家大报纸派记者跟随凯瑟琳去了罗马岛,他们发回相片和文章,详细报道了8月1日当天的情况。
建国这种事情,不少见,但也不多见。一场政变便会换个国家元首,换个政府,没准还会换个国名,这也是一种“建国”。
但从别的国家购买土地、和平的建立国家,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
凯瑟琳很巧妙的利用英国与美国成为她的“后盾”,英国也许会,但美国实在不会。美国只是想搞乱南美,属于顺水人情,不反对,就等于赞成。
阿根廷也不太需要巴塔哥尼亚高原这种贫瘠的地方,可凯瑟琳需要,新俄国需要。巴塔哥尼亚高原不宜居住,但也不会比西伯利亚更差了。
《波士顿先驱报》的文章写的很好,照片也拍的很棒,凯瑟琳身穿俄式长袍,头戴闪亮的Kokoshnik王冠,自信又骄傲。
瞧,她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了。
女皇陛下。
她又成了陛下,但这次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国王。
这顶皇冠是她自己的,她的先祖和她的父亲留给她的。
他的手指小心的在她的脸上划过:凯瑟琳,噢凯瑟琳。
学员们今天都很奇怪的看着他,之前他们取笑他是被皇储抛弃的可怜虫,而现在……
当你的前女友……女友成了一位女皇,那些嘲笑你的家伙都齐齐失语。
他心中十分惶恐又无助,非常明确的知道,凯瑟琳……再也不是凯瑟琳了。她已经成为他必须仰望的存在,可悲的是,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早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
他总说自己要更积极一点,可他一点机会都没有。
他的心,像是被挖空了一样,又空又痛。
*
欧洲东线战场打得难分难舍,德军兵分三路,中路每一天都在
往莫斯科的方向推进,西路则直逼列宁格勒,东路奔向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
德军推进艰难,苏军靠人数堆上来,每一座城市拿下的都很痛苦,双方的战损都非常惊人。但在希特勒将地中海战场的部队抽调回来送到中路之后,德军的攻势加快了。
唐宁街10号与白宫都有点着急了:布尔什维克!你们还行不行!
白宫差不多隔一天就要开会讨论是否给苏联援助的问题:什么时候给、给什么装备、给什么资源,那都是要仔细考虑的。战时统筹局几乎每天都要更新物资列表,从飞机、发动机、中卡、重卡、枪支弹药、各种口径的炮,到各种单兵口粮、肉罐头、蔬菜罐头、新鲜水果、咖啡粉、小麦面粉,到各种医药产品,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单兵医药包,列表那是洋洋洒洒,包罗万象。
*
奥尔加女大公很喜欢新罗马,这儿平静安宁,远离战争。没有该死的布尔什维克,也没有令人胆战心惊的契卡。
侄女这个女皇做的很好,她觉得比当年哥哥尼古拉还要勤勉。她去了觐见大厅,那里有她的两个哥哥的画像。
她多么希望米沙还活着呀!他会看到他可爱的女儿如今成为了多么了不起的女皇陛下!
她高兴又难过,完全忘了,如果米哈伊尔还活着,那么现在俄罗斯帝国的皇帝应该还是米哈伊尔。
谢妮亚女大公也在新冬宫,她几乎每天都会来,会在觐见大厅徘徊许久:她祖先的骸骨留在圣彼得堡彼得保罗大教堂,她再也回不去故国,只能看着这些崭新的画像,聊以慰藉。
“奥尔加。”她走到妹妹身边,“你要留下吗?还是回伦敦?”
奥尔加摇头,“不,我和尼古拉商量过了,我们会留下来。”
“季洪和古里呢?”
“他们……要返回英国。我想让他们中间的一个留下,这样如果万一……至少我还有一个孩子。”
“让古里留下吗?季洪是军需官不会上前线,他比较安全。奥莉娅说要组建军队,她没有什么人手可用,就让乔治国王下令,把古里调来担任教官。这样不是很好吗?”
“可以吗?”
“我看可以。”
*
凯瑟琳也认为可以。
她很快给伦敦发去公文,请求英国陆军协助俄国建立军队、训练士兵。丘吉尔先生大笔一挥:批准!转加拿大总督阅!
皇家陆军很快送来公文,古里尼古拉耶维奇库利科夫斯基少尉即日起作为英国陆军驻俄罗斯帝国联络员,调任俄国。
还是朝里有人好办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