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很暖,羽绒服都阻隔不了的体温透过来。
“下次见面,”他在你耳边轻声说,“不要再长高了。”
——才不要!
你在心里小声反驳,嘴角却忍不住翘起来。
你偏要长得更高。
*
横滨流星带来的感动持续了没多久,就被韩国导演们的现实狠狠砸醒。
p社整理了这半年来收到的所有试镜邀约,无一例外都附加了一个要求——佩戴深色美瞳(棕色或黑色),以“降低外貌带来的过高冲击感,更贴合韩国市场主流审美”。
这让你清晰地意识到:美丽是一种天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种原罪——尤其是在韩国这样一个既追求极致美感,又对“异质性”充满微妙排斥的市场里。
崔西冷静地为你剖析了现状。
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发布的《2012年韩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当年韩国本土发行的影片总产量为217部,其中由三大台(kbs、mbc、sbs)及综编台(tvn、jtbc等)主导或参与投资的电视剧作品(不含日日剧、晨间剧及独幕剧)仅为28部。这是一个高度饱和且竞争惨烈的市场,而其中真正能分给15岁左右年轻女演员的“童役”或青少年角色,数量更是稀少得可怜,且往往伴随着模式化、功能化的设定。
更重要的是,你刚刚完成了岩井俊二导演的《雪国之森》。这意味着你的起点被无形中拔高到了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位置。
好在你是少女演员而非成年女演员,否则此时轻易回头接拍电视剧,尤其非主角戏份,极易被市场定性为“降格出演”或“电影之路受阻后的退守”,这对演员未来的职业台阶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你得先在电影圈站稳脚跟,建立起足够的认知度和口碑,再谈向下兼容的自由度。否则,”崔西没有说完,但你明白——否则就会被贴上“票房毒药”或“混不下去才拍电视”的标签,听着就让人心酸。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掌控着韩国电影优质资源的忠武路导演和制片人们,近几年的审美倾向在所谓“文化建国”战略和冲击国际奖项的双重驱动下,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他们不再青睐于具有侵略性、戏剧性和极高辨识度的浓颜系美人(例如全度妍、金敏喜早期的选片风格),转而追捧一种更符合国际视角下东亚想象的“韩式小清新”——追求柔和无害的笑眼、毫无攻击感的少女氛围、以及干净剔透到近乎苍白的氧气感。这种审美偏好体现在选角上,便是对金高银、金多美这类单眼皮、淡颜系、气质更接地气的女演员的推崇。
而你,李毓真,刚刚踏入15岁,拥有一头浓密如云的黑发和一双清澈似冰川的蓝眸。你的美带有一种不染尘埃的纯粹,仿佛林间初生的小鹿,眉眼间恰到好处的混血感又冲淡了可能带来的疏离,增添了几分无辜和灵动。
但这恰恰与当下忠武路所热衷的“韩式小清新”背道而驰——你美得丝毫不韩式,也毫不套路。太具有个人标志性,反而成了一种错。
“所以,”崔西基于详实的市场数据和分析,给出了冷静近乎冷酷的判决,“现阶段,想在韩国主流电影圈内,为你争取到一个重量级的、符合你外形特质且能充分发挥演技的女主角机会,很难。除非你愿意妥协,戴上美瞳去演那些镶边的好看花瓶。”
你郁闷地趴在桌上,吹开额前的刘海,内心充满了不甘和一丝迷茫。原来强大的外部助力也无法完全扭转市场的固有偏见。
[心情下降]
“所以外公请人专门为我量身定做《雪国之森》,对吗?”
你后知后觉意识到老头子这一步棋的狠辣。
《雪国之森》输了,他无非亏进去十来个亿。
《雪国之森》赢,东宝和cj-e大赚特赚,且顺势用过高的起点架住你,让你高居台上,被美名和称赞裹挟。
“没错。”崔西坦然承认,“这是一次精准的破局尝试,旨在绕过韩国市场的传统筛选机制,直接为你打造一个无可替代的起点。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你后续的道路。”
。
“倘若不执着于必须是女主角的话,”崔西话锋一转,将三份薄薄的剧本推到你面前,“眼下倒是有几个质量不错,且角色颇有发挥空间的剧本可供选择。虽然戏份不多,但团队和项目口碑都属上乘,可以作为《雪国之森》上映前的过渡和历练。”
你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体。纠结无益,等待更是被动。有戏就拍,保持曝光和手感才是硬道理。
等《雪国之森》上映后,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剧本呢?我看看。”
崔西递过来的四份剧本封面,分别印着简单的标题:
《思悼》
《花梨》
《杀人漫画》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