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道:“夫人既然有了想法,不如夫人来定。”
柳晏:“……我定的塾规,学生们如何肯服?”
“就说是我定的。”贾敬歪在榻上,“我今儿被那帮小子气得够呛,现在想眯一会儿。”
柳晏:“……”
柳晏送他一个白眼,“早发现了,你就是个懒人,要不是脑子还算聪明,别说进士,连秀才也考不上。”
贾敬:“管这些事可比读书累多了。”
柳晏心说这样的人也就只能在翰林院混混日子,指望他去管实事,他定然把事情都推给下属。
这样正好,柳晏发挥起来,就不用顾忌那么多了。去书房写起族学学规。参考了后世的学生行为规范,列出十几条。
贾敬眯了一觉醒来,柳晏已经写好,大部分贾敬都无异议,唯独不让小厮书童进教室伺候这条,贾敬有些迟疑。
“书童本来就是做铺纸研墨的事儿,不让他们进屋,还要他们做什么?”
柳晏道:“来回路上帮着自家小爷拿东西,其余时间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好不必带书童去,都是十来岁的孩子了,自己也该学会照顾自己。”她就含笑看向贾敬,“我听老太太说,老爷当年读书,就不用书童伺候。这不也高中进士?可见没人帮着铺纸研墨不影响什么。”
贾敬不由弯了眼角,在夫人心里,优秀的读书人都该像自己一样么?
而且族学里书童小厮确实闹出不少事儿来,跟小爷们勾勾搭搭的。不让他们进教室也好。贾敬就答应下来。
次日,贾敬亲自誊抄的学规就贴在了族学进门的位置,学生们路过瞧见了,议论纷纷。
几个一心想读书出人头地的,看了这规矩,又换了更有学问的先生,都很高兴。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
另外混日子的学生,则哀嚎一片。若真按这个学规来,他们早晚要被撵回家去。
但也有人有恃无恐,这规矩不过是个摆设,卫师父学问虽好,却是外人,他多少要顾及几分面子,不会太严格的。
然而没过两天,他们就知道自己想错了。
卫仲连以及他的徒弟汪检要求很严,最可恶的是,卫仲连按照柳晏的建议,给两个班分别安排了一个班长,班里若有学生违反学规,班长也要跟着受罚。
甲班的班长是贾代善的堂侄孙贾琪,今年才七岁,但是那天表现不错,连《孟子》里的一些问题也对答如流。
乙班的班长钱垚,今年十四了,明年打算参加童试。
这个钱垚说起来也算是贾代善名义上的外孙。他嫡母是贾代善的庶长女贾玫。
钱垚知道自己能来读书,是生母在嫡母跟前伏低做小才求来的恩典,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若表现不好,既让生母失望,也让嫡母在娘家丢人。
卫仲连很看好这个孩子,贾敬和柳晏也才注意到族学里还有这么一个亲戚。
柳晏在记忆里扒拉半天,对钱家的印象少之又少,这只能说明钱家没高升,也没落难。
贾玫就是荣国府上一辈里的迎春,少言寡语,没什么存在感。婚事也是四个姑娘里最最普通的。
柳晏上一回见她,还是在贾代善的葬礼上。
贾玫的丈夫任扶风县县丞,她常年陪着丈夫在扶风任上。但扶风和长安很近,其实要是想和荣国府往来,是很方便的。
但柳晏愣是没在荣府女眷口中听说多少贾玫的近况。
钱垚则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每天自己走两刻钟来贾府族学上学。
贾母其实是知道钱垚的,贾玫唯一一次来求她,就是想让钱垚入族学读书。但这小子和他母亲一样,是个老实巴交的性子,不怎么爱往她跟前请安讨好,她也就懒得管了。知道他在族学没惹事就行。
然而,自从钱垚当了什么劳什子班长,来贾母这儿告状的人就多起来。
贾母头疼不已,这都是贾敬那两口子闹出来的,整顿的效果还没见着,先添了许多是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