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华没想到赵福安其实还这么在意,这时候说这些,其实他自己才是真的都听进去了吧?
这让她心里更不舒服了,就是啊,还有那么多人在看笑话呢,她那么淡定其实也就是知道还有这个儿子出生,到时候自己只要好好养住了,就能直接打脸这些人,可现在这儿子没了,竟然没了,她找谁说理去啊?
而且,这个儿子都没来,那么接下来的发展是不是都变了?
只要这么一想,杨妙华心里就难免惴惴的,老三不会也不来了吧——虽然上辈子到后头她是有些怨老三的,觉得这个闺女除了小时候嘴甜会哄人,长大了却一点也不听话,结婚不听话就算了,后来更是完全不把他们当爹娘看,在城里买了房他们当爹妈的都没去看过一次,别的就更别说了。她先死还好,有老头子在,老三还回来烧百日,逢年过节祭祀推不掉也会来。等老头子死了,百日祭祀的时候,老三直接说工作忙也不回来了,逢年过节就更别提了,那是根本不会到坟前来看一眼。心里怎么会不怨呢?哪怕自己不肯承认偏心,嘴里总对老二说老
二回娘家打秋风最多,可实际上这话也就骗骗外人,扪心自问,老二也就拿点粮食,后来孩子都读出去后,哪怕也没啥大出息,但家里日子好过起来了,逢年过节三百五百的也会给他们,只有老三,见不到人也见不到钱,甚至喊她回家团聚吃个饭啥的,总有借口说什么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做不了家里的主。真是搞笑了,腿长在她身上,婆家还能用绳子给她捆起来不成?老二一说她这样不行,她还翻旧账说老二占了娘家最多便宜,她自己没回娘家背粮食啥啥的,老二只能气得哑口无言。而那时候的杨妙华已经是一缕孤魂,听着又如何不气愤呢?是啊,老三没回娘家背粮食,那是因为根本就用不着她回家啊,他们这对偏心的爹娘就会主动把各种好东西给她送上门去,花生核桃菜籽油土鸡土鸭土猪肉,觉得农村的比城里的干净又便宜,自家有的就拿自家的,自家没有的就拿钱买了寄过去……想归想,怨归怨,那也毕竟是她疼了一辈子偏心了一辈子的小女儿,正因为爱才会那么怨,因为很在乎才会一桩桩算得这么清楚,又怎么会说舍得就舍得呢?
越是想这些,杨妙华就越难受。她更分不清是为这个没有来的儿子感到难过,还是为可能也会没有的老三而感到不安。
赵福安没想到自己一安慰反倒让人情况更严重了,甚
至有点茶饭不思那感觉了。又过了两天,看杨妙华待家里木木的,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就掉眼泪,他真的是吓坏了,也不好对外人说,干脆一咬牙:“走,我们去看看。总不是这辈子都怀不上了!”
他直接把杨妙华带到了徐中医家,请徐中医给他们两人都检查了。
一听说是检查这方面的,徐中医也没笑话啥的,很郑重地给两人把了脉,结论是:“身体挺好的啊,都没啥毛病。挺好的了,看得出来,你们现在这日子可是比大家都好多了啊。”
看他严肃的表情上出现笑容,赵福安也轻松了下来,本来不好意思继续问的,看旁边杨妙华仍旧皱着个眉头的模样,只能一咬牙自己问了:“真的都没问题?那怎么现在都还没有——”
有些话是真不好说出口。
不过徐中医是能听明白的,他原本笑着的表情又收了起来,身体微微前倾:“我再看看。”
他又再给两人把了脉,这次比之前时间更久,都完了才说:“真没问题。只要保持好心态,孩子总会来的。再说你们年纪轻轻的,又都生过孩子了,着啥子急啊?”
现在还没有计划生育,农村里也基本没有节育措施,日子好过点身体不是太差的,四十多怀孕的都有,就比如彭五婶儿,她家老幺就是她四十高龄了才生的。所以徐中医把过脉,确认两人那方面都没问题,就不太理解他们这种急切
的心态。
赵福安松了口气:“我就说嘛,你看徐中医都说了,你就不要担心了。”他拍拍杨妙华的肩,又转过头,“谢谢啊徐中医。”
杨妙华一耸肩抬手推开他的胳膊,满脑子都是无语,还觉得有些丢人。
她是担心生不出孩子么?她明明是……算了,根本没法儿说。早知道赵福安是拉着来这里检查这个,她真的就不该来。丢人啊,传出去别人又不知道要说啥了。
她不爽,还记得感谢徐中医:“等会儿下午我把鸡蛋拿过来。”
请人把脉医治开药啥的,不给钱也得给点东西。
徐中医道:“你等一下。我给你开点药。”
“啊?”赵福安瞬间惊了,直接站了起来,“她咋个了?她是不是生病了?还吃药,是不是多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