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奉元城变成皇城,圣旨传遍荣朝大地,即便是崔林镇那等小镇,消息晚了一些,但还是收到了。
小镇上日子没什么新鲜的事,平日里邻里吵架斗嘴都能说两三日,像是大事那就更别提了,能念叨好几年,有个由头便能提起来。
“新皇要迁都,迁到了奉元城。”
“哟,那奉元城以后就是皇城了。”
“皇帝老爷坐镇奉元城,这可是喜事,天大的喜事。”
“虽说咱们镇上离奉元城远一些,但是也能沾沾龙气。”
说到奉元城变皇城这等大事,小镇百姓乐呵呵说完,绞尽脑汁想自家亲戚,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只要在奉元城就好——起码有个话题能沾沾边,说一说。
只是想来想去,只有认识一些商贾往来两地,至于在奉元城亲戚那还真没有——
“我记得小崔家媳妇儿是不是娘家在奉元城?”
有人一听这问话,当即是捂嘴笑,这人明知故问,故意磕碜小崔家呢,当初汤二娘子带着阿弟打上门要和离书这事,别说镇上,就是镇外十里八乡都传遍了。
后来哪家男人在外头鬼混,有人劝两句:可别像小崔家那般、外头的娼-妇哪能跟自己媳妇比、别寒了媳妇的心回头跟你和离、你瞅瞅小崔家那日子自打媳妇走后一日不如一日。
不过有人开了这个口,大家好接话,说的就是小崔家的事,前情镇上人都知道,不说了,说点专门戳小崔家心窝子的话。
“去年秋日里不是有商贾来镇上歇歇脚吗。”
“知道,北方商队往奉元城去的。”
“我二嫂的侄子的媳妇的弟弟就在客栈当小二,这小子嘴甜干事活,得了那些商贾一些跑腿钱,那些商贾说奉元城现在汤家生意可好了。”
“你说的汤家是汤二娘子阿弟那个汤家?”
“自然了,不过我听那弟弟说,这几个商贾想跟汤家买货,但没门路,汤家的货好卖也不是谁都给卖的,想找个中间人做介绍,那弟弟听到汤家、什么火锅底料,把咱们镇上小崔家和汤二娘子的和离事说了,说着说着对上了。”
有人都听过了,也有人没听过,听过的再听还是津津有味——汤二娘子真是给她们妇人挣了光,小崔家走了眼,捡着外头的娼-妇做宝,该!
没听过的很是稀奇,催着问然后呢这汤家可是汤二娘子那个汤家,又有人抢先说即便是也是汤二娘子阿弟的生意跟汤二娘子没干系。
其实还是有的。
汤二娘子要和离书那日,她那阿弟可厉害了,老话说‘文的武的都行’,又是要和离书当邻里面念出来,去揍崔伯安母亲和娼-妇时也很痛快利落,好像还踹了一脚崔伯安。
如此揽事到身,这般偏帮二姐的阿弟,咋可能发达了富裕了,不管不顾汤二娘子?
“你猜怎么着,那商贾说:汤家火锅底料和冷吃兔对外销售都是汤二老板拿主意,汤老板平时在城里管着酒楼做菜,生意买卖上的事,大部分都是二老板做。”
头一次听这消息的惊了,都有些结巴,不可置信:“这、这二老板不会是汤二娘子吧?”
“对咯,人家商贾说汤二老板是位妇人,是汤老板的二姐,哪能有错。”
又笑盈盈高兴坏了说:“这商贾听我那亲戚家弟弟说完小崔家和离的事,连着点头,说没错,准没错,传闻中汤老板是个爱恨分明干脆利落的性子,二老板看着是妇人温和其实骨子里做买卖也利落不留情面……”
镇上人将这些话听了好些遍,但每次听每次都高兴——说不来的大快人心痛快。
“如今奉元城变成了皇城,汤家那岂不是更发达了。”
“听说可赚钱了,以前小饭馆,现如今买楼做了酒楼生意,乡下又有屋舍、厂子的。”
“这般赚钱?”
“可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