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是资产越足,上交越狠,但你怎么知道百姓资产几何呢?
方方面面都有不少可钻的空子,要查清田亩,一点也不容易。
“这就不知道了。”老者摇摇头。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究竟查不查得清,谁知道呢?
“那要不要。”一人下颚微抬,使了使眼神。
以往,一旦涉及清丈田地,可就有不少人主动闹腾,逼得朝廷放弃清查。
庆历新政三次清查,半点东西都没查出来。
这一次,一贯行之,未尝不可。
“不可。”
老者一怔,连忙道:“官家态度之强硬,岂会因一些抗议而退避?”
“况且,你要知道一点。”老者提醒道:“朝廷不单是丈量土地,也开放了工商业呢!”
“何解?”方才那人一怔。
“盐、酒、茶,这可都是一等一的营生。”
老者沉声道:“以赵某之见,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三大政令,怕是得一齐考量,特别是清丈土地与重工商业。”
“什么人藏田最多啊?”老者问道。
“县望、郡望、一些本地大族、亦或是有了大官的新兴大族。”那人若有所思的回应道。
以县望为例,一县中深耕几十年的几大士族,田地起码占了一县的一半以上,余下的一半才是百姓的田地,这也是为何县令都得掣肘于县中大族的缘故。
田地遍布,也即意味着佃户遍布。
可以说,但凡几大士族齐心跟县令对着干,县令一分税也收不上去,鼓动百姓小规模造反,亦或是有盗贼横行更是常有的事。
连着胡乱来几次,县令的官帽子根本不可能戴得稳。
县中大族如此,郡中大族就更是厉害。
凡是郡中大族,大概率都是朝堂有人的存在。
除了田地以外,郡望还涉及日常需求的垄断,凡是县中大户,几乎都是郡望的“下线”,借此可让产业遍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些厉害的郡望,甚至都能达到一郡之地十之六七归于一族的程度。
但凡这些人肯配合清丈土地,那清丈土地就肯定不是难题。
“什么人有资格做盐、酒、茶这样的官营生意啊?”老者继续问道。
“县望、郡望。”那人一惊,恍然道:“以及一些本地大族,亦或是有了大官的新兴大族。”
一句话,几人齐齐为之一寂。
一处关门的茶摊,几人围聚在一起,无一例外,皆着绫罗。
但,并非是官,而是商。
几名商人压着一张报纸,相互望来望去,皆是皱眉,却无一人说话。
其注目核心,却是“重工商业”下方的几个字——
取消交引法,行证券法!
半响,一名瘦子面色凝重,沉声道:“行了几十年的交引法,怎能就此轻易取消呢?”
仅是一刹,就有人连连附和点头:“祖宗之制,怎能轻易更改?”
“就我们茶商亏了啊!”一人叹道。
余下几人,齐齐皱眉。
朝廷放开官营的政策,于绝大部分商人而言都是一等一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