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为了他们宣家和林家今后的命运。
她不必去问外祖父为何会觉得他可以当那道屏障,她在相信他能力这件事上,从未有过质疑。
想清楚这些,她的心绪很乱,不知道该说什么。
想问他,他们的婚姻是否是一场交易。可他当初已经坦白,便是外祖父没有主动登门,他也会求得父母亲上门提亲。
想问他,他娶了她,却要担负两个家族的命运,会不会后悔。可他分明没有丝毫怨言。
若在宣文晟身世曝光之前,苏琯璋和她说这些,她定是以为他在和自己开玩笑。
毕竟,是苏家先比宣家、林家先遭遇了危机,且还险些灭族。
但宣文晟的身世曝光了,她才明白,这些年里娘家和外家,原都是行走在悬崖边上。只要一着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岚姐儿见娘亲没有再逗她,朝她伸出小手,“啊啊啊”地叫起来,想让娘亲抱她。
宣槿妤回过神,将女儿从床上抱起,亲了亲她柔软滑嫩的小脸儿。
岚姐儿满足地躺在娘亲怀里,小脑袋在她手臂上转了转,朝苏琯璋吐了两个泡泡。
苏琯璋握住她的小手。
“你忽然弃武从文,是外祖父要求的?”宣槿妤终于能够问出这个问题来。
在两家下定之后,苏琯璋迎娶她之前,他便辞了身上的军职。放着好好的将军不当,转头去领了大理寺少卿的职位。
以前她以为是外祖父为了她的幸福,不愿她有个随时可能丧命疆场的夫君,才逼迫他留在京中的。
如今看来,恐怕真相不止如此。
她丝毫不怀疑外祖父对她的疼爱之心,也没有为自己的姻缘中掺杂了官场的思量而不满。她只是疑惑,单纯地感到不解。
苏琯璋将她和女儿一起揽入怀中,“是,我从文,是外祖父劝说的。”
世人皆知,苏家幼子苏琯璋武学造诣不输他那天资过人的世子大哥苏琯煜;但少有人知道,苏琯璋在文学、智谋方面更是出色。
苏琯璋从文是林太傅极力劝说的,除了当时在场的苏声,世人谁也不知道,包括宣槿妤的双亲、和苏琯璋的母亲许玉娘。
林太傅认为,苏家不缺武将,但是大盛缺少内阁之才。
苏声和苏琯璋其实也留意到了京中新帝不明的态度,于是便下了决定。
苏琯璋留在京中,入大理寺。
这样,他和苏声二人,一文一武皆留在盛京城朝堂上,给苏家人多布了一道暗线。
只待新帝有任何动作,他们都能及时做出反应,且有支持的朝臣。
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没有错。
苏二叔失踪一事传出后,不仅是武官和宣家林家一系的文臣站在他们这边,一向中立的大理寺,也极力赞成三司会审。
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还是外祖父用了金腰带换回他们的性命。
“槿妤,外祖父说,若我不同意从文,他想将你嫁给我的心思也不会变。”
担心宣槿妤难过,苏琯璋说道:“外祖父真心觉得我会对你好,也能护住你,让你安稳一辈子,才会登上苏国公府的门。”
他解释道:“至于劝说我从文,是因为坐下和我聊了半个时辰,考校了我一个时辰之后才下的决定。”
宣槿妤握住岚姐儿的小手,将头埋在他肩上。
“至于让我做宣家和林家的屏障,更是在我们成婚以后,我发现三哥的身世之时。”
林太傅先是疼爱外孙女,得了意外之喜,才想着兼顾两家日后的命运。
“外祖父说,几位舅舅和表兄才能不显,他一去,林家怕是要没落。”
苏琯璋察觉到肩上的湿润,顿了顿,将她拥紧,“而宣家,岳父也只会止步户部尚书。大哥……他有个拖累他的姻亲。”
宣文威岳家定安侯府,盛京城里谁人不知其内荒唐和污糟?那就是个拼命将人往下拽的泥潭。
京中谁家敢娶他家姑娘?而谁家又敢将自家姑娘嫁入他家?
但是先帝赐婚了,在宣文威刚进入朝堂,崭露头角之后。
只怕这道赐婚,也是存着削弱宣家势力的打算。